中国最美“包工头”扎根山区乐支教
2011年11月25日
她成功“监建”了四所乡村小学,当地人感激之余,戏称她为“包工头”。
她徒步上千公里,走遍了贵州山区的数十所贫困学校,家访了数百名贫困生。
4年多来,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她不仅花光了自己几万元的积蓄,就连父母每月给的几千元生活费,也都用在了孩子们的读书上。
她在条件艰苦的贵州山区,一待就是4年,情系山区撵也撵不走。
她就是深圳关爱行动“募师支教”的都市白领——孙影,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今年8月,孙影重访大方县深惠茶友希望小学。
[深度阅读]
都市白领山区支教四年多
事情要从5年前说起。2005年7月,孙影从辽煤矿业集团辞职南下深圳,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一直想做一件让生命有意义的事情”的她,2006年7月看到《深圳商报》与深圳市关爱办发起的募师支教活动,该活动招募志愿者远赴山区支教,她马上报名参加,并从100多位报名者中胜出。
当年9月,孙影放弃了在深圳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工作,到达支教地——贵州大方县大水乡的鞍山小学,开始当一名乡村女教师。
回忆当时,孙影说,她和另外一个支教的小姑娘分在了鞍山小学,尽管早有准备,但一到那儿,还是傻眼了。
“一座两层楼立在群山中间,操场是土的,没有校门,围墙不知道是哪个年代修的,只剩下断断续续的几截土墙,所有教室都找不到一扇窗户玻璃是完好的,很多门也缺了门板,桌子是三四十年以前的,没有讲桌,也没有教具……”
除了面临简陋的教学环境,她还必须适应艰苦的生活。学校在山区,电压不稳,时常停电,一到晚上就黑压压一片。山里还时常断水,提水冲澡都是奢侈,她最高纪录是一个半月没有洗澡……
最麻烦的是她住的房子窗户上连玻璃都没有,一到晚上就异常的冷,最难熬的时候,她一个星期睡不上两天晚上的觉。“刚去的时候是有心理预期的,但发现落差还是很大,当时确实觉得挺难熬的。”孙影说,刚开始的时候,她经常夜里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
孙影说她不是没有动过离开的想法,但每次看到学生们期盼的眼神,她都不忍心走。山区的孩子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她,就这样,她一直坚持下来。募师支教活动对每位支教者都有时间和次数的限定,没再参加募师支教活动的她,选择独自去支教。
没有报酬,也没有同伴,她独自一人,背着行囊,数次走进贵州的大山之中,她这一去,就是4年多。
柔弱肩头撑起四所爱心小学
支教时,看到孩子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刻苦学习,孙影既感慨又担忧。于是,支教之余,她萌生了为孩子们建新校舍的念头。
2006年年底,孙影开始四处奔走,最终在“募师支教”发起人许凌峰的帮助下,联系了一位深圳的爱心企业家,他捐助25万元帮助鞍山小学建成了新教学楼,180多名学生从此告别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这也是她“监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
帮助鞍山小学建成新教学楼后,孙影开始行走大方县乡村间,开展贫困生调查。在大水乡兴田小学,孙影看到的是比当初鞍山小学更为破旧的校舍:破烂不堪的教学楼已经看不出房屋的样子,三间教室有两间没有门,孩子们的黑板是两根树枝架起的一块木板……
孙影在博客上公布了她实地调查情况的照片,很快,不少爱心人士与她联系,希望能为山区孩子献一份爱心,最终由深圳茶友捐款20余万元兴建的兴田希望小学完工,近百名山里娃走近了崭新的教室。
2009年初,当孙影来到大方县羊场镇坪坝村时,又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年久失修的乡村小学已破败不堪,几乎看不到一扇完整的窗子,冬天,刺骨的寒风呼呼刮进来……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
在孙影的努力下。今年3月,深圳的一位企业老总向这所千里之外的乡村小学伸出了关爱之手,拿出30万元为学校重新建起一栋两层高、建筑面积322平方米的教学楼。今年9月,春澜希望小学终于竣工了,全校200多名学生全部搬入新楼上课,而这已是孙影成功“监建”的第四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