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佛祖西来意
2011年05月20日
在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单项进口是什么?答案肯定是:佛教。佛教在中古早期传入中国,不仅是中国哲学史和宗教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胡适语),也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审美、语言,其渗透之强迄今仍能明显地感受到。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则对东汉以来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了解都无从谈起,因为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且对其他部分有着强烈的渗透和影响。
因此,即使仅仅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明,也有必要对中国历史上的佛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一眼看到芮沃寿这本薄薄的名著——《中国历史中的佛教》,我在惊喜之余首先感到的是惊讶:“中国历史中的佛教”是个极为庞大的议题,仅中国佛典的篇幅就是《圣经》的74倍,相关的衍生文本更是令人望而生畏,要统括提炼为这样一本小册子,恐怕比写一本上千页的大书还难得多。用李零的话说,“把书读薄”是一个很大的本事。不过这样的提炼倒是读者之福,便于人们清晰地把握最重要的历史脉络。
佛教对后世中国人来说已如此熟悉,甚至几乎让人忘了它是一个外来宗教,但谈中国佛教必须从它初传入华开始。禅宗公案中有一个问题曾被反复提及:“如何是佛祖西来意?”即佛教因何从西方传入中土?对于这个问题有许多著名的回答,但却都不是直接的回答,而是将之视为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然而打机锋顿悟可以如此,学者追溯历史源头却不能。
汤因比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即宗教的大发展往往尾随一个帝国的崩溃而来。佛教在中国的传布,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得益于两汉儒家文明的政治秩序崩溃之后,持续近四百年的政治分裂和社会危机,根基动摇的社会“成为异域思想和制度得以植入的极有希望的温床”。在这样一个人们难以预知福祸和未来的灾难时刻,佛教和道教都获得了大发展,因为它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人们精神上的安宁和指引,让他们通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摆脱现实世界中的焦虑痛苦。
但两种异质文明体系在相遇时必然要遭遇碰撞和不断调适。可以说,一千多年后西风东渐时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在佛教入华时都已在不同程度上遇到,例如本土思想的激烈抵制、一个外来思想体系的自我调整以迅速适应变化、如何使新的异质思想被本土接纳和理解、以及经典的翻译工作和交流等。芮沃寿敏锐地意识到,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许多违反儒家道德的段落和措辞被删改或省略,并出现了许多护法文,辩称佛教思想“与本土的思想和价值相一致或为其补充之处”,通过这些方式,将这一外来事物嫁接到本土文化的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