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之名则空之。”(2)作空格。《南齐书》也有例子。(3)写作“某”。如《史证•孝文本纪》说:“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此处的“某”,指后来的汉景帝刘启。(4)直接写“讳”字代替,如《旧唐书•睿宗纪》有“临淄王讳”之说,临淄王,即唐玄宗李隆基。
尽管从表面看,佛教号称“四大皆空”、“五蕴非有”,禅宗更有呵佛骂祖,似乎是连佛祖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什么“避讳”!其实,这是误解。佛教虽强调“一切皆空”,却仍说“假有”;禅宗信徒之呵佛骂祖,意在去除迷执,反对权威崇拜,使自己站起来,与佛祖齐肩,看清自己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此乃向上一着,是从那根本上说。至于修行,则仍日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所谓“担水劈柴,无非是禅”,正是将参禅悟道之玄机,落实在平时点滴的行为上,使之成为整个觉悟进程中的一部分。因而在与世俗社会人士的交往中,还有许多在不违背佛教根本原则的前提下的“随缘方便”,即随顺某些世俗,避讳亦属此类。佛教将此作为传达其根本要旨的一种手段,使一般社会人士认识到佛教并非是远离尘世、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宗教,而是发生在人们身边、人人皆可修习的简易法门,因此,它与世俗习惯有相通之处。避讳,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被佛教随缘接受下来的。当然,在此问题上,佛教在因袭过程中——如前所述——还逐渐有所发展。到宋代,禅宗内部终于出现了这样一种风气,即列于灯史的著名禅德,在两个字的法名中,略去前一个字以避讳,如“圆悟勤”,避去“克”字。这里,“圆悟”是字,“克勤”是法名。又如“大慧杲”,略去“宗”字,“宗杲”是法名。此后流风成习,历元明清而不衰,于各类禅宗史籍之中,历历可见,尽管有高僧曾对这种做法提出过不客气的批评。
除此之外,僧团中还流行一种称之为“上下”的避讳法。此法亦由世俗习惯演绎而来。上下,旧指尊卑、长幼。《吕氏春秋•论威》说:“君臣上下。”高诱注曰:“上,长;下,幼。”后来,此意逐渐衍变为指已故之先人,至宋时已成习惯。如《野客丛书》所说:“炳之,仆之曾大父,上讳纳伯,下字讳虎。”但是,佛教借用过来,意思又为之一变,其中细节已不可详考。据明代衤朱宏《沙弥律仪》下篇《威仪门•事师》第二记载:“凡人的师讳,当云上某下某。”清初书玉《沙弥要略述义》注释此句意思时说:“因弟子不得直呼师名,故加‘上下’两字。”此后,此法用处渐广,流传于僧团内部,当两位僧人见面寒暄、互相询问对方法名时,即称“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