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的意义,孔氏字派表示儒家思想,而佛教宗派字派则显露佛教之义。但二者不同之处也是一清二楚,特别是目的皆是各自为己,光大门庭。正如少林寺无言道公一系族谱的原序所说:
“惟木有本,惟水有源,释教永传,有开必先。虽贫富不齐,而道规皆宜各守。纵迁居无定,而宗风之不容变。……”
以上所述,基本是说儒家文化对僧名文化的影响。然而,佛教在我国传播过程中,随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进程,反映在人名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佛菩萨及名相等作为一般世俗人的名字,如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命名与佛教关系非同寻常,有把“弥陀”、“文殊”、“普贤”等佛菩萨名作为人名的;有将“法”、“道、“僧”作为人名的;也有以“罗汉”、“夜叉”、“舍利”作为人名的。?此与人们的佛教信仰有甚深渊源,可以看作是佛教对传统文化反哺的一个方面。
中华民族的人名文化源远流长,复杂繁复。其中有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值得一谈,那就是避讳。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风俗,指对帝王将相或尊长不敢直称其名,必须以其他方法避之。(国外则不然,“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大仲马”、“小仲马”等,他们不但不避,反易传扬。又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将其叔叔的名字来称呼爱犬,其叔也不以为舛。)《公羊传•闵公元年》载:“《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历史上因避讳而改姓、改名、辞官、改干支、改地名、改物名、改常语等情形,真是数不胜数。流风所及,佛教也不能不受其熏染。虽说出家人不嫌同名,但由于同释姓,取名字又多与佛教教义有关。如空、慧、道之类,范围较窄,因而同名现象屡见不鲜。然而,这并不说明佛教方面与避讳无涉,相反,其避讳虽不及世俗社会严格,却也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如高僧作传时,常以“讳”字用之,此与《三国志•魏志》中“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如出一辙。以明代《补续高僧传》为例,其中称“谷隐蕴聪”时说:“禅师讳蕴聪,广州张氏子。”此法一直沿用至今,如真禅法师为玉佛寺前任住持苇舫法师撰写《苇舫法师行业碑铭》时,行文即称:“师讳苇舫,法号乘愿,籍隶江苏东台。”
空字避讳,在历史上也是常用的,一般分为四种:(1)空其字不写。据陈垣《史讳举例》第二《避讳空字例》所载:“《南齐书》为梁武父顺之讳,凡顺字皆改为从,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