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论传统儒家理想人格体系的构建

2011年07月06日

    所谓理想人格,就是对一种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是人们在自己的心目中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和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是人们期望的人格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儒家理想人格模式产生于孔子、孟子等人的设计中,推衍于汉宋诸儒的不断修正,受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及个人选择的影响,其总的特点表现为以人性论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内圣外王之道,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理想人格的人性论基础

  儒家理想人格体系的构建,是以人性理论为其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的。儒家对人性的探讨贯通古今,主要集中在人性善恶、品级及二重性等问题上。

  人性善恶论。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孟子在此基础上向内探索人性特点,提出人性善的观点。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在他看来,人性本善是先天具有的。人们应该通过加强后天的修养扩充和发挥先天的善性。而荀子在孔子人性论基础上提出人性本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改变先天的恶性,“化性起伪”。汉代扬雄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法言·修身》)的命题。他认为“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同上)人应当加强后天的修养,以善为做人的目标。之后,李翱在韩愈的人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性善情恶的观点。他在《复性书》中说道:“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苦、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在他看来,性的根源是善,而恶的根源则是情,所以人要“忘情”才能“复性”。

  人性品级论。汉儒董仲舒提出了“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的“性分三品”学说。(《春秋繁露·实性》)“圣人之性”是上品,纯善无恶;“斗筲之性”是下品,恶而无善;“中民之性”是中品,“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同上)。可见,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注重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化使人向善。韩愈也认为性有三品,他说:“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韩愈的性三品说与董仲舒没有本质的区别。

  人性二重性。张载首先提出把人性分为两类的观点,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篇》)“天地之性”是天地共同的本性,纯一至善;“气质之性”是气聚为形而后具有的属性,气有清浊之分,故性有善恶之别。所以必须努力做“善反”的修身功夫,变化气质之性,回复到天地之性。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张载、二程人性论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了人性二重性。他说:“论天地之性则是专指理而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朱子语类》卷第四)天命之性是气质之性的本然状态;气质之性则是无命之性受气质熏染发生的转化形态,是对每个人直接发生作用的现实人性。形而上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形而下的气质之性是可善可恶的。人应加强后天的修养,祛除“污染”,修身向善。

  儒家理想人格设计的过程描述

  理想人格设计的过程描述是指实现理想人格最高境界的修养途径、方法和手段等。儒家力图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使个人的利益与社会和群体的利益相融合,达到身心、自我与社会统一的理想境界来解决人与现实、人与社会的矛盾。在生死选择之际,宁可杀身成仁。公私之间、权衡之间,只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理欲相搏之时,只能存天理灭人欲。而对待义与利,当然是舍利而取义。对待民众,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民吾同胞也,物吾与也。为什么人能做出如此的选择呢,因为人有内在的天赋的仁性。因此,“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达到尽心知性知天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理想人格的设计过程中,儒家强调了“仁”“礼”的核心作用,孔子强调:“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论语·雍也》)“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博施济众,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这就是仁德,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品质表现。

  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理想人格。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人心是仁,人路是义,内心修养达到了仁义境界,仁就会充塞于心中。宋明理学家对理想人格设计过程的描述主要是通过自身苦心极力的自我修养来完成的。二程认为,要达到成圣的目的,就必须加强平时的道德修养,通过内省反思,遏制有害于天理的人欲,才能入于圣人之域。程颐指出:“涵养须用敬”(《程氏遗书》卷十八),主一涵养,敬以直内,专守此心,修养久,则天理明。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