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三、儒家文化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化解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我国的文化能够吸引和感召世界各国人民,振兴我们的民族事业,就必须发挥我国自身的文化优势,继承和弘扬我国儒家文化中的精华,为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一)儒家文化的和谐观念对建立和谐世界的信念有促进作用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念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平等,人与一切物类平等的生态伦理理念始终贯穿于儒家文化之中,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既肯定了人的主体精神,又强调必须顺应自然的发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是自然界的基本功能,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人只有遵守自然法则才可以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又提出“人知天”的观点。这就强调人不是自然的奴隶,人在天命面前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因此,其中心思想就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主动地以人合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进化。第二个层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突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要求君子一方面要勤勉奋进,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又要谦逊待人,宽厚容人
儒家文化中关于“和谐”的观念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家文化是刚柔相济的,既能积极进取,又能宽厚容人,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强调在平等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而西方文化则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这可以说是造成其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横行,陷入空前的精神危机,导致各种冲突频繁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念,把我们爱好和平、平等合作的思想展示给世界,提升我国国民的形象和魅力,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对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在儒家文化的义利观中,突出强调了仁义道德的价值,主张重义轻利,但并没有完全否定利。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就是说追求富贵是人本身就具有的欲望,而关键在于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去追求利益,主张人们去追求合乎道义的利益,不符合道义的利益坚决不取,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以利害义。
首先,要树立“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即在处理义利关系时,始终应把“义”这一道德原则放在首位,要求人们不仅以“义”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而且要以“义”作为评判人们言论、行为是非的标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就表明是“以义为上”,还是“以利为上”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这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就是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润的扩大,而关键是要考虑这些利益的获得是否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原则,即使利益再大也不要去赚取,而应在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原则的基础上去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要树立“舍利取义”的道德规范。这就是说在义与利之间发生矛盾,两者不能互兼顾时,必须要牺牲物质利益乃至个人生命以保存道义。这是在公利和私利的角度上来说的,如果过分注重个体的利益,就会引起纷争,从而损害整体的利益,而没有整体的利益,个体的利益同样也得不到保障。这对于作为个体的企业来说,就是绝不能只因追求自己的个体利益而损害作为整体的社会利益,而是要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真正做到不为权势所屈服,不为利欲所左右的“深明大义”。
最后,要实现“义利统一”的协调发展。虽然儒家文化强调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但并不是说不重视利益,完全否定利益,而是要在不违背公利和社会道德、法律规则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私利的最大化。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市场秩序,就是要调节人们在市场上所可能产生的不正当竞争环境。也只有人人都遵守义利统一的道德规范才有可能为良性市场竞争秩序的形成提供动力。
儒家文化中义利观的智慧启迪了无数的志士仁人,无论是在日本、新加坡、韩国和港台地区,还是在中国大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事实一再的证明,将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整合到企业文化之中,对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三)儒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儒家文化注重整体利益和精神价值,能够使人从一己之私和物质利益中解脱出来,具有一种整体的、宇宙的广阔视野,形成一种自在自足、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这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爱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正确规范人们的行为,认识和处理人与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在对待自己方面,儒家强调道德修要的提高。儒家主张通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练锻造自己,最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正是这一优秀思想几千年的积淀,塑造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精神。进入新的世纪,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要想争取主动,就必须大力弘扬这一思想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都要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对人生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敢于给予迎头痛击。只有充分的发扬这种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第二,在规范人的道德方面,儒家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复礼”。“礼”的作用就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来实现仁道。其礼治的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知礼,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同时还要守礼,要安心的在自己的位置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人人都不越礼,人们之间就不会出现摩擦和矛盾,人人也都能各得其所,这样就会保持整个社会的协调和稳定。儒家的礼治思想对我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其思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过时的、消极落后的内容。比如过分强调社会的等级,过分压制人们的欲望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抽掉其中的不合理因素,而把其中所蕴含着的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发扬光大。
第三,在对待他人的关系方面,儒家要求人们做到“爱人”,这是儒家仁爱思想的核心。儒家对待他人的爱是从现实出发的一种真情实感,这种爱心是通过忠恕之道来实现的。“忠”是从肯定和积极的方面来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尔达人”(《论语.雍也》)这就要求当人们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要去真诚的关心人、帮助人,认真的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恕”是从否定和消极方面来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就要求人们做到当自己不愿被他人如何对待时,自己也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要求我们要宽容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忠恕之道对于协调新形势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巩固安定团结的社会新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儒家文化既不去侵犯和掠夺别人,也不去强行推销自己,而是靠自己的文化魅力来使别人信服,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又不忘去帮助别人的发展。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对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09级博士生;中央党校研究生会宣传部供稿)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