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2个字都是赞美女性聪明的,怎么会有虫呢?
当然有虫,虫就隐伏在“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这12个字当中。分明就有性别歧视。且改成现在的语气:连女孩子都这么聪明,你们作为男孩子,更应该努力,不要连女子都不如。这种歧视语气一带而过,不去体会还真觉察不出来。
案例:
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面案例我就不举了。倒是举一个在封建社会为女权鼓与呼的例子。
明朝有个叫李贽的男子,倒是很有些妇女解放的味道,他有本书叫《焚书》,因为他意识到在封建时代是非主流,有烧掉的可能,所以叫《焚书》。里面有篇文章名为《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文章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也就是说不可说妇人之见就是没见识。性别上有男女之分,但见识上没有男女之分。男人之见未必长,妇人之见未必短。可惜,这么一位女权卫士后来入大狱,拿剃刀自尽了。
判决:此虫识别即可,不可夹掉,因为一旦夹掉,就连蔡文姬、谢道韫这两个女子的光辉事迹也给埋没了。
第四条虫: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
一个“上”,一个“下”,等级观念十分明显,已经和现在的民主社会脱节了,不合时令。至于读书为什么?如今的答案则是:为中华崛起,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不是为了宣扬名声。
判决:有虫子。
第五条到底算不算虫:昔孟母,择邻处
这一条不是我夹的,是武汉某区夹出来的。我觉得满头雾水,是不是我觉悟太低,这也叫虫?我想该区相关部门的本意是指孟子的母亲瞧不起劳动人民,把杀猪的、哭丧的都看成下贱事业,万般唯有读书高。如果是这样,我就不赞成了。我不反对杀猪哭丧,也不歧视杀猪哭丧,只要不给猪肉灌水,只要不哭错丧。可孟子真的成了屠夫,成了哭丧歌星,你们就甘心了?孟母是个聪明的母亲,她看得出自己的儿子不是杀猪哭丧的料,而是做哲人的料,所以带着他一再择邻,往读书人的区域迁徙。现在想起来好悬啊,孟母如果一念之差,可能战国时候多了一位蹩脚的屠夫,却少了一位光照千秋的哲人!
将心比心,儿女如果是天文物理奇才,父母却让他去杀猪,这不糟践吗?
判决:不是虫。
对待虫子的态度: 可以识别,不必夹出来,净身版的《三字经》是残疾
其实,为教材捉虫子的事情,有关部门早就做过。例如网上有一张帖子揭露出我们中学时代的文言文《口技》原来是净过身的。课本上有这么一段:“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深巷犬吠,夫妇二人打了打哈欠,说了说梦话,看似很平易的一段,殊不知里头有惊涛骇浪,原来还有儿童不宜的文字:“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妇人惊醒,摇动睡梦中的老公,说些猥亵的事。这有点涉黄了,包括标点是33个字。有关部门将其删除,也可以理解,因为给少年儿童的文字,最忌讳的是诲淫诲盗。其实,揣测其用意,倒是为老师着想,怕老师,尤其是怕女老师不好意思讲解。这段文,与其说是为学生删的,不如说是为老师删的。
回过头来看,《三字经》里的这些虫子,既不涉黄,也不涉黑,跟诲淫诲盗毫无瓜葛,只不过讲些陈腐的君臣大义。
在21世纪的今天,君臣架构的政治生态早就过时了,它对当今人们的思想不会形成任何影响力,不会有小孩读了三纲五常,还真的去找个皇帝去效忠,还真的为了继母去卧冰求鲤。而且,现在的孩子精着呢,信息多元化其实就是抵御陈腐观念的最好防护剂。
例如《三国演义》里有猎人刘安杀老婆给刘备当肉吃的情节就是条大害虫,但不见得有人看了就去杀老婆飨客。还有《水浒》,不见得看了里面十字坡的故事就学着去做人肉馒头。那些杀人越货,做人肉馒头的倒还是些不读“三国”“水浒”和《三字经》的。
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智商,在阅读传统蒙学教材时,只要指出虫子在哪里就行,不必删除搞出一个洁本、净身本来。文化是整体的,你一刀割下去,去掉的不只是虫子,还有那种浑圆整体的美。清朝编《四库全书》,也是一次捉虫子的过程,结果呢,却是一次伤害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净过身的《三字经》未必是干净的,却成了一残废!(据广州日报 文/刘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