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以不卑不亢和泰然自若的态度面对贫富贵贱。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阶层对社会资源的享有程度发生巨大变化,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凸显,造成了一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对于家境贫困的青少年来说,要承受生活的压力,甚至还要遭受来自世俗的势利歧视;对于家境富裕的青少年来说,要经受各种物质享受的诱惑,更要避免误入歧途。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美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应该说贫富有差距是难以根除的现实,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家境的贫困也非常艰难,但我们可以以不卑不亢和泰然自若的态度去对待严酷现实,消除自卑心理,释放心理压力。儒家主张不以财富地位论人,而以德论人。地位卑微、生活贫困的人和地位高贵、生活富足的人可以具有同样的道德境界,也就可以获得同等的人格尊严。我们的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富"不等于"贵",要做到"富而不骄","贫"不等于"贱",要做到"穷而不馁。"当然,不以贫富论人,并不反对以合法合德的手段谋求富贵,摆脱贫困。
三、"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与生命教育层次的提升
人生在世,需要安全、健康等保障生命存在的物质条件,需要人际和谐、精神愉悦等影响生命质量的精神条件,但是,人生的核心问题应该是生命价值问题。儒家"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
儒家"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内涵极为丰富,从生命观的角度看,最能集中体现的就是其生死观。
儒家所重之"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人及世界万物的生命存在;二是人生命的价值。前者注重的是生命存在的形态与过程性,后者关注的是生命的终极意义。要对生命价值作出认识和评价,对象必须是完整的生命。因而儒家先哲们不仅重"生",而且亦重"死",认为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端点。荀子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23]儒家重"死",并不是关注死亡本身,而是关注人的生命终结的意义。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有有质量的生命过程,还要有完美的生命结局,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完美人生。
生有涯,死有期,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儒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如何能超越生命有限性呢?儒家将之落实在道义价值的开拓上。儒家先哲们虽然承认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但不主张苟且偷生,当面临生死与道义、生死与名节重大冲突时,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名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仁。"[24]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25]荀子提出:"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26]因此,儒家以开拓高于肉体生命价值的道义价值超越了生死矛盾,趋向生命超越的崇高境界。
在儒家的生命价值观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其"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思想。所谓立德,就是以身载道,志于道,以高尚的人格与卓绝的品行成为世人的楷模;立功则是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做出某种突出的业绩;立言则是创一家之说,为人类思想宝库增光添彩。这就是具体体现儒家生命超越的人生之不朽境界,也是儒家为人们悬挂的人生终极目标。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肉体生命是速朽的,那么追求死而不朽就成为实现生命终极价值的典型方式。
儒家"以义为上"的人生价值观、超越生死的不朽观,重视现世的强健进取、建功立业,使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价值,这对于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物质主义、商业文明狂飙的时代,人们日常生活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利益几乎成为现代人现实生活中的唯一追求目标,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失落。人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渐渐丧失了对生命自我的关注、缺失了对人性完善的养护、放弃了对崇高道义的追求,将"物"作为衡量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首要标准。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因为害怕沾上 "假、大、空"、"抹杀个性"、"强制灌输"等等"罪名",而不敢理直气壮地讲理想、信仰、人生价值、崇高人格,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平面化了,甚至以心理健康教育来替代,失去了自身的本质。殊不知,一个具有理想、信仰,追求崇高人格的人,才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这样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反之,一个自毁生命或作践他人生命的人,往往是缺乏理想、信仰的。因此,生命教育必须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衔接,而不应与之"划清界限",培养青少年的崇高理想与信仰也是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
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青少年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尊重他人的生命与尊严,爱惜他类的生命,更重要的还要指导他们懂得如何超越生命的有限性,提升生命意义。我国目前开展的生命教育,重视的大多是人身安全、防灾防病、防止自杀、心理卫生等等生命自保的内容,如果生命教育停留在这一层次,则容易使生命教育肤浅化和庸俗化。所以应该从终极关怀的角度引导青少年追寻生命价值,达到生命的升华。
总之,儒家生命观的基本思想在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基点的确定、生命教育对生命过程境界的追求和生命教育层次的提升三个层面上可以给予诸多启发,这对于我们改进和完善青少年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易传·系辞下》
[2]《通书·顺化》
[3]《朱子文集·仁说》
[4] [11]《论语·颜渊》
[5]《论语·先进》
[6]《孝经·圣治章》
[7]《孟子·离娄上》
[8]《论语·学而》
[9]《礼记·礼运》
[10][21]《论语·雍也》
[12][20]《论语·述而》
[13]《孟子·梁惠王上》
[14]《正蒙·证明》
[15]《正蒙·西铭》
[16]《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17]《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18]《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
[19]《荀子·富国》
[22]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7,第11页。
[23]《荀子·礼论》
[24]《论语·卫灵公》
[25]《孟子·告子上》
[26]《荀子·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