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三、儒学的实质与核心价值
通过上述中西文化传统的概略阐述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得知中西文化传统的长短优劣是需要具体分析比较的,不能笼统地贬中扬西或贬西扬中。中国文化传统是宗法等级人伦的二重性文化,它决定了儒学的"仁"和"礼"、内圣外王之道都有内在的拮抗和张力。西方文化传统是宗教神权和契约文化、对内和对外自相矛盾的文化体系。在中世纪曾经采用国王与教皇一国两主的治理模式,使得理性和信仰一直处于对立和融合的纠缠中。从比较中得知:儒学的实质和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一种道德自觉、"内在超越"的做人的信仰和生命的智慧;它内在地彰显了"独立人格"的节操和"遵道忘势"的道统至德与人生境界;它还是一种"天下一家"、"尚和"的整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凝聚力。宗法等级人伦文化的特质决定了传统中国人在实践的生命体中富有"整体人格"却少有个人人权。西方文化传统在近代催生了形式上的民主、法制和个人的人权,其对外讲强权,使得一部西方历史成为一部宗教战争史;对内讲民主、自由、福利和人权,孕生出人为物役的现代性危机。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忠孝廉耻等心性修养学说和丰厚的人文资源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西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文明是人类文明之结晶,二者都具有开放和创化的普世价值。弘扬儒学的核心价值应在深入比较中西文化传统中注入时代精神;在治理、管理、法理、伦理和心理的社会运作和人心的建构中,把制度创新与人格建构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创新。在比较中我们认为儒学的核心价值:
1、儒学是一种道德自觉、"内在超越"的做人的信仰。儒学是一种早熟的人文主义,比西方传统文化更信赖人的自觉性、自主性,不寄望在彼岸世界依靠、仰赖、膜拜人格神上帝在天国建立一个超验的、纯精神的外在的天堂--极乐世界,而是在人间建立一个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亲亲尊尊、既有等级、关系又融洽的精神王国。儒家不把人世与天国,此岸与彼岸截然对立起来,而是相信人性和天道相通,通过修身养性、成就德性,就可以上达天道,天人合一。这是一种伦理准则,又是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你不能脱离社会秩序而生存,在一个战乱和腐败丛生的社会,才能感受到"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的真义。孔子坚持"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谨守"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人生至理。"立",不仅需要知识、能力、德行,更需要有生命的境界。唯有社会充满不合理、不平等、不和谐才显出人要弘道之必要。儒家相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生于天地之间就是要与道贴近,怀揣弘道之心愿,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就要谨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周易》)的箴言。儒家的最高目标和理想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儒家注重人人在现世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它的超越是一种关于做人的内在良知的超越,不是要等到死后去享受极乐世界的超验感受。这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实践智慧。它的体悟性很强,要求身和心一致,知和行统一。传统士人讲得和做得必须是一致的。儒家关心的不是知识论的知识和对宇宙的探索,而是关心生命大智慧,是对仁、道,对天命和生命的洞悉。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和"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都不是指知识的获取,而是心灵境界的提升,生命智慧的圆润。这种生命的智能和境界不是由知识的汲取,理性的反思,逻辑的推理获取,而是从修养、"慎独"、"养气"中转出,以至于养出"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如此才能克服卑微和渺小,自私和贪欲。基督教靠仰赖全知全能的上帝来克服自身的欲望,儒家通过内在的良知--真实无妄的澄明心灵来实现与世界的沟通和互动。与西方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同,人性和天地之性是相通的,人是可以达到浑然与天地同的境界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云:"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儒学的智慧不仅认为人与天是可以和应该合一的,而且认为人与人也相即不离,由"亲亲"扩大到"仁民",由"亲爱"到"仁政",再由人与人的亲爱到对自己身和心的关心和呵护,所谓"闻道反己,修身者也。"(《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这种平衡身心的智慧不仅仅是修身,也是修心,是一种能进能退,进退自如的泰然处世的胸襟。这种品格对于西方传统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做人之道来说,是一种真正的人之为人的情操和水平。但是,这种体现在行为和信仰中的活生生的儒家的内在超越的生命智慧到了近代,一方面随着现代学术体系和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而流失了,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冲击,特别是唯科技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强大冲击,滑向虚无主义,以至于不仅在普通民众中而且在知识阶层中也至多只是一种知识,与信仰和行为本身越来越不相干。
2、儒学有一种"独立人格"的节操和"遵道忘势"的道统至德。千百年来,中国人在面临恶势力或外来强盗入侵时,有一种头可断、血可流,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英雄行为,其深层的文化背景原因是儒家的"独立人格"的节操和"遵道忘势"的道统至德。自先秦始,孔子和孟子就是那种为了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实现"道"的理想,看到骄奢淫逸的诸侯王便"不辞而别"、不予合作,对待诸侯王不合礼俗的邀请可以不予理睬,这就是所谓著名的"王有不招之士"。这是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的人格境界,是司马迁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圣人气象。这一传统流传到汉代,士大夫可以与君王"坐而论谈",到了魏晋,统治者非礼士大夫,士人们可以不与专制的君王合作而宁可"狎妓荡舟"、崇尚"玄学"清谈。在宋朝,士人因帝王的看重、信任又成了"帝王师",到了明朝,虽然只能"立谈",但士人们仍尽力"弘道",及至清朝,尽管受到"廷杖侍候"的非人待遇,依然"遵道而行"。近代以降,多少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甚至忍辱负重,究济通变,为保家卫国,头可断、血可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传承着儒家的道统至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写下多少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感人篇章。中国人的坚毅、顽强,能屈能伸,内方外圆的品格,就是"独立人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儒家的独立人格既是一种主体性,又是一种主体间性。儒家的文化传统有一个长久的文化渗透,它要求人要有德性、有内在的独立人格,并且要求人在五伦关系的"共同体"中摆正自己的位子,它既强调对"共同体"的责任和义务,又要生长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不仅如此,儒家还把求道和求学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信仰层面的问题,又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兼有西方哲学和宗教的功能。但是,儒家的这种独立的人格、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有机结合的人格之持续的生成自近代以降因现代教育体系中人格教育的缺位,丢失了"仁者不忧",了悟宇宙和人生大道的情感教育,缺失了"勇者不惧"的意志教育,使"尊德性"和"道问学"割裂开来。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缺乏一种民主和法治的制度和机制的保障,因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人格和独特的精神品格未能延续生长壮大,真正成为中国人的国民性的普遍特质,成为一种整体性人权而匮乏个人性人权。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类似西方的基督教的和斯多亚派的自然法和普世博爱、平等的观念的完美结合而形成的一条普遍有效的法则之文化传统。所以,这种独立人格的培养难以在广泛意义上获得成功。唯一的办法是要使广大民众充分反思和认识我们"活着"的文化传统的两面性,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作为批判的武器对其加以深入反思,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制度机制,营造使得独立人格得以成长壮大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条件。这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项重大的工程,是近代以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伴随着传统价值向现代价值的转型和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型的根本目标。
3、儒学是一种"天下一家"的"尚和"的整体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西方不一样,西方是在17--18世纪逐渐形成他的民族共同体,我们在秦汉时代已经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民族共同体。改革开放仅仅30年中国便跃居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英国有一位学者说,21世纪从什么时候开始呢?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迈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转移。我们的民族有两个层次,一个是56个民族,二是我们的文化又把56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现在根据DNA的监测来绘制中华民族的血缘地图,结果北方的汉族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血缘相近的程度超过了北方的汉族和南方的汉族,而南方的汉族和南方的少数民族的血缘接近程度也超过了南方的汉族和北方的汉族。可见,儒学的天下观念是超越种族的,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的先哲孔孟是东夷人,老庄是南蛮人,伏羲是西戎人,中国(中华民族)是民族融合的结果。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史上曾经遭遇过七次危机,前六次都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后一次是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这七次危机都度过了,56个民族融合了,中华民族更加强大了。钱穆说: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剧总要落幕的,一首诗在和谐中跃升到新的阶段,难以划分。罗马帝国就像屋子里吊着的一盏灯;秦汉就像屋子里的四周有很多的灯互相映照;所以,一个灭了,一个延续下来,这才有了世界上唯一的五千年从未中断的灿烂文化。
近代史上犹太人曾经到处被驱逐,但在中国,犹太人获得很高的礼遇,从未遭到迫害。郑和七下西洋时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但我们没有占领他国一寸土地,没有无辜杀害一个外国人,我们送出去的是瓷、丝、茶等宝物,以弘扬中华帝国的威仪,传播中华帝国的文明为旨归。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而言,这在相当程度上应归功于儒学的"尚和"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和强大的凝聚力。儒家的个人是关系中的人,是在"五伦"中的人,个人的成长要依靠外在的"关系"是否理想;外在关系越丰富,内在品格的成长也就越丰沛。人格或人性是在关系中,在文化传统、环境、语言、价值的互动和滋养中获得其真实性。这种互动和滋养的润滑剂就是"尚和"的智慧。儒家认为与自然的"和"即天人合一;与自己的身和心的"和"即"身心合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闻道反己,修身者也。"治理者的治理的资格是自身的身和心是否"和",是否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是实践的身心合一的了悟性很强的实践的学问,其检验的标准是能否做到社会和谐。与人及社会的"和"即"人我合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人道由情感开始,这就是"仁学"的出发点。"泛爱众,而亲人" ,仁来自东夷民族,孔夫子的最核心的思想原来出自少数民族部落,把民俗转化到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之中,甚是高明。仁爱是由"亲亲"到"仁民",由孝亲到"五伦" ,逐渐扩展到家族、国家、民族,这是一个"尚和"的整体主义的文化传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学把求道、求学问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完全统一起来。儒家的凝聚力不是来自上帝,而是来自于与人有密切关系的"天","天道即人性",圣贤是人效法"天道"创造出来的,"人皆可以成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天"不是一个专门命令人的单向性的上帝的意志,而是一个交互的生生不已的创生的过程。儒家整体主义的动力源是"生"、是"大德曰生",是"生生不已"的创化。儒家的理想是把天赋予人的"性"扩充起来,最后贡献给天,贡献给广大民众。这一文化传统使得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如三峡过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神州5号、六号的升天,奥运会在世界一片喝彩声中闭幕等,除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不说是我们文化传统的无形力量在起作用。
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儒家的整体主义是有其局限性的。从源头上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不仅是为表达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为了表达一种上下尊卑的隶属关系。整体主义所要服从的是"三纲五常"这个永恒的道德规范。皇权神授决定了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政教合一的治理模式使得文化专制主义受到政治专制主义的支持,形成了文化上的一元论和唯我独尊的独裁形态。这种治理模式与西方的一国两主--国王与教皇有时候联合,有时候分庭抗礼的治理模式不一样,其体系容易导致封闭、保守,缺乏内在的张力和发展的动力,其臣民也易养成奴性人格。立德、立功、立言如果背后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实现官本位的"理想",这不能不说是传统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悲哀。所以,西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文明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关键是要深入细致地比较中西文化传统,在适合我们的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创新,在治理、管理、法理、伦理和心理的互动中,在制度创新与人格建构的结合上利用好中西文化资源。(作者: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比较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邵龙宝)
参考文献:
①②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1年3月出版,32页、37页。
③④⑤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47页267页、276页。
⑥⑦⑧[挪]G·希尓贝克.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上海译文出版社,119、128、130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