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原走向西域的重要渡口。
人们渡过黄河,进入青海,然后从西宁北去大通,翻越达坂山、祁连山,在河西走廊踏上了与之衔接的丝绸之路主路。自汉代以来,青海道就成了丝绸之路的南道。自唐以来,随着汉藏民族的频繁往来,从西宁通往西藏的古羌道发展成了通畅的“唐蕃古道”。“唐蕃古道”在日月山以西分成了东西两路,东路是经今共和、玛多、玉树进藏,西路是经茶卡、都兰,过昆仑山,走黄河,过唐古拉进藏。公元10世纪北宋时期,因为西夏的崛起,丝绸之路南移,青海道由辅路变为了主路。
一份伟大的文化遗产
汉唐以来,西域、吐蕃和中原的文明,在积石峡下游汇集、传播,而历史上的炳灵寺、炳灵寺石窟也因而变得丰富、精彩,从而为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炳灵寺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在唐代称为龙兴寺,宋代称为灵岩寺,初建于十六国时期。炳灵寺石窟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明永乐年间,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之名。公元420年雕凿的最早的大佛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如今依然矗立在青藏高原最东端的丹霞岩壁上。黄河在大佛脚下变得温和平缓,大佛凝视着大河东去,似乎在思索着人间的悲欢。
炳灵寺石窟正式营建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后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不断进行开凿修造,元、明时期仍有修妆绘饰。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3处,分布在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