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属于特别的文化现象。人名一旦确立,即伴随其人终生,甚至更长时间。人名衍变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能反映出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状况的真面目。研究人名的沿革变迁,属于文化语言学的范畴。就世界人名学而言,中国汉族的人名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尤其是古代的人名。至于中国佛教僧人的名字,则又是这特殊种类中的独特现象。自从东晋高僧释道安创立僧名取法规则之后,遂成定式?,一直沿用不衰。同时,僧名的确定与使用习惯,无形中又与一般汉族人名(此处主要指古代人名)的取法及运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今日,一般人给孩子取名时,某些原先的使用习惯早已废除不用,比如字、号等,但在僧伽团体中却仍将字、号等习俗保留下来?。为此,本文将讨论僧名与中国传统人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力图展现这一文化现象背后互为宾主、相互影响的真实情况,使人们对此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佛教于东汉时传入我国。其时还没有出家人。三国(魏)颖川人朱士行,出家为僧,且于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发心西行求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家人和求法者。不过,当时他只是剃除须发,未有僧名,用的还是俗名。真正的僧名——习惯上称作“法号”,是僧人剃度仪式举行之后,由师父赐名,是在东晋的时候,据(梁)慧皎《高僧传》第四卷载:“竺道潜,字法深,姓王”;“竺僧度,姓王,名,字玄宗”,其中的“道潜”、“僧度”即为法名。法名之前所冠“竺”字,极有可能是皈依某一竺姓师父之故。因为晋时,出家人虽有法名,而姓却是跟师父姓的,诸如竺法护,祖籍月氏,世居敦煌,由于他是异域沙门竺高座的弟子,所以改姓竺;其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缘会宗”之代表人物——于道邃,因出家时,师事于法兰,故姓于。此类例子甚多,不遑列举,故《高僧传》有“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名各不同”?之记载。至于为何“依师为姓”,已不可得知,然而,法名的出现及流行,表明僧人脱落尘俗的意愿,而随师姓似乎又留有在俗“子随父姓”之余绪。所以,到了同时代的道安时,由于他的竭力提倡,开始有了统一的姓——释迦,简称“释”,即随释迦一族的意思。此与《增一阿含经》所说“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之意相合,因而大受欢迎,很快被僧伽所接受。而道安本人在与襄阳名士习凿齿的对答中,也自豪地宣称“弥天释道安”?,他的一位同参道友则叫“释法和”。出家人摒弃俗名,改用释姓和法名,是为了从思想上断除与世俗的牵连,专心于修行实践,以达超脱生死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