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从出家剃度,取法名,至统一释姓,标志着僧团生活是完全有别于在家时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虽然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已经割断了与传统世俗社会的一切联系。撇开日常饭食、衣着及所使用的语言等依然来源于外界不说,也不谈僧人出家后还要入世行菩萨道、度众生,仅以前文所及之“竺道潜,字法深”、“竺僧度,字玄宗”而言,即由中华民族传统人名文化影响所及。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名”,有“字”。故出家人之有法名并字,至唐代已成定律。宋朝释赞宁撰写《宋高僧传》时,就以“释××,字××,姓××”为格式,来为唐时高僧立传,如写玄奘弟子窥基,即作“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写西行求法者义净,则为“释义净,字文明,姓张氏”。唐代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亦用此式。在家时之姓氏,自晋而唐,而明清,一直予以保留,这是值得注意的。 此外,汉人不但有“名”,有“字”,同时还有“字派”(或称“字辈”)。所谓字派,是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的产物。宗族是古时社会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宗族的存续,客观上需要有多种方式来维系和巩固,宗族成员的命名,即其中方式之一。同宗之人,同行辈的名字中便有一个相同的字(通常是名字中的前一个字),而这个字又是事先在谱牒中按辈份次序规定的。有人把这种名字称为称名。族名的使用为的是相识或不相识的同宗之间联系感情,当然,也便于维系宗族内部的尊卑礼法。中国孔、孟、曾、颜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至孔子、孟子、曾参和颜回四大圣人,因此,四家之家谱所排之字派方法是一样的。如《清稗类钞》一书中即记有“孔氏命名之字派”: 曲阜孔氏为孔子之后,命名皆有字派,其迁徙他都县者,但系孔子嫡传,亦必同一字派。盖自元代五十四代衍圣公名思晦者起,于是凡五十四代孙,均以思字辈。思字下为克字派,克字以下,则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则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则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 如果以此考证历史上的孔氏人物,则一目了然。如《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清代学者孔广森是第七十代裔孙,等等。 与此相类,我国佛教宗派传承系统也有字派,虽然目的不同,但所用方式基本是一致的。据《佛祖心灯》所载,唐代华严宗的殿军大师圭峰宗密所演字派为:“宗福法德义,普贤行愿深;文殊广大智,成等正觉果。”传至明代衤朱宏,其字派为“殊”。他教弘华严,师承有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既然字派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