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化场
儒家注重无形文化-文化场的打造,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受到道家的影响。什么是文化场?迄今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但笔者以为不能下定义的东西并非不可以研究。历史上有很多事情都没有下出定义,但并不影响人类对他的研究和开发。比如"力"是什么,迄今还没有一个恰当的定义,可古希腊的阿基米得、中国春秋时代的墨家、近代英国的牛顿、当代的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他们对力的研究和开发成就宏巨。今日,人类对力的研究和开发早已进入宇航时代,有关力的学科级层划分得细而又细,研究机构多而又多。可是,什么是力,仍没有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定义。没有定义怎么研究呢?没有定义就说不出他是什么,但虽然说不出他是什么,却可以描绘他是什么样子。人类可以在描绘力是什么样子的过程中研究和开发力。现在的中学课本说:"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笔者以为,这并没有说出力是什么,而是从宏观低速的角度描绘力是什么样子。老子的"道"是什么迄今也下不出定义,老子本人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道"不可下定义,不可能确切说出是什么。但"道"是可以描绘的,老子的《道德经》各章是从各个角度描绘"道"是什么样子。
那么文化场是什么样呢?现在也拿不出一个定义,所以只能去描绘文化场是什么样子。《包公案》中头一个故事可以描绘文化场。一个叫萧淑玉的弱女子被恶僧明修奸杀,包公苦无证据,便暗中使人乔装女鬼和阎王的鬼差吓唬三更巡更的恶僧明修:"(女鬼哭诉道):'明修明修,你要来奸我,我不从罢了。阳数未终,你无杀我道理。无故杀我,又抢我钗珥。我已告过阎王,命二鬼使伴我来取命,你反念阿弥陀佛讲和。今宜讨财帛与我并打发鬼使,方与私休,不然再奏大曹,定来取命。念诸佛难保你命。'明修乃手执弥陀珠佛掌答道:'我一时欲火要奸你,见你不从又要喊叫,恐人来捉我,故一时误杀你。今钗钿戒珠尚在,明日买财帛并念经卷超度你,千万勿奏天曹。'女鬼又哭,二鬼又叫一番,更觉凄惨。僧又念经,再许明日超度。忽然,两个公差走出来,将铁链锁住。僧惊慌:'是鬼!'(公差)王忠道:'包公命我捉你,我非鬼也。'吓得僧如泥块,只说看佛面求赦。王忠道:'真好个谋人佛、强奸佛'。遂锁将去。(公差)李义收取禅担、蒲团等物同行。原来包公早命二公差雇一娼妇,在桥下作鬼声,吓出此情。包公这里智破恶僧奸杀弱女子案利用的是人们潜意识中普遍认同的阴阳界的划分、阎王小鬼对阳间的影响、以及死后超度之类的民俗化的文化。这些文化以无形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有了一定的共同的准则、价值尺度以及社会心理和群体情感。学界对文化场的内涵和外延虽然尚不能加以确定,但这种群体潜意识中普遍存在的文化肯定被涵盖其中。孔子引述周公的话,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不松懈亲情关系、不忘却老一代功臣和旧友、为人不苛刻,总之人情味浓善解人意,这是血缘关系群体中人们共同的潜意识,文化场应当包括这些潜意识。人的潜意识埋藏的很深,其中积淀着人的信仰、情感、习惯、倾向,里面充满着人对这个世界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潜意识与意识有时是矛盾的。许多人在意识的层次可以接受新思想,但在潜意识层次,仍大量贮存着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笔者在农村插队时发现,许多妇女若没有生男孩便感到自卑。虽然现在是新社会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已经普及,但男贵于女的文化场仍然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笔者曾听说这样一件事,一位在海外留学多年,思想相当现代派的博士教授经常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妻子,原因竟然是妻子生的是女儿。丈夫说自己家里几代单传,到了他这一辈就要断根喽,说完怆然泪下。在他的潜意识层次,把妇女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的观念仍根深蒂固。笔者和一些农民兄弟聊过为什么婚丧嫁娶要大操大办问题。聊了半天他们也说不出为什么,只有一句话-"不办不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已经成为人们的潜意识。潜意识很难用理论逻辑加以论证和改造。社会群体的潜意识共同打造出一种氛围,这个氛围就构成了文化场。
儒家很注重让自己的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变成文化场,进而再影响每一个人。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仁声"、"善教"就是诗、乐、礼。孔子很重视诗、乐、礼的教育。《论语》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宰我说:"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儒家强调的诗、乐、礼三项都关乎人的潜意识。关于诗,《尚书》载:"诗言志。"颜师古在汉书中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志"在潜意识中,诗是表达潜意识中的情怀。所以诗可以"感"人心。闻诗而德和是说闻诗而性情和顺。诗只能"省",即只能心灵感受。"志正"是说心灵深处受到陶冶、净化。总之,诗是关乎潜意识的。关于乐,《尚书》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这里也讲到了音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颜师古解为"正直温和也。"、"宽大而敬栗。"、"刚毅而不害虐也。"、"简约而无傲慢。"这些都是讲性情的改造与陶冶。《汉书·志二·礼乐》》中还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所以音乐也关涉人的潜意识。"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说击打乐器,使人潜意识中的性情愉悦,崇拜不同图腾的氏族部落翩翩起舞。对于诗歌音乐的作用,班固在《汉书》中总的评价是:"'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此之谓也。又以外赏诸侯德盛而教尊者。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飨,作之朝廷则群臣和,立之学官则万民协。听者无不虚己竦神,说而承流,是以海内遍知上德,被服其风,光辉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其中的"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都说明诗歌音乐对人的心灵深处的穿透力非常非常强,使人在不自觉中,潜意识受到改造。关于礼,《汉书》中说:"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礼虽然是外在的规定,但他所规定的仪节是对男女之情、长幼之情、哀思之情、敬长之情的表达,所关涉的仍不出个情字。因此,礼也关涉人的潜意识。再有,礼仪是通过诗歌朗诵、音乐舞蹈来进行的,娱人之心,感人之情,精神穿透力极强。由于礼是真善美三者的恰当融合,很容易积淀入潜意识,形成氛围,构成文化场。
可是,儒家原来给人们的印象好像不是注重无形的氛围,而是有形的繁琐礼仪。墨子在批评儒者时有过比较详细的描绘。他指责儒者"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墨子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件事:"孔某之齐见景公,景公说,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下;好乐而淫人,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不可使导众。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今君封之,以利齐俗,非所以导国先众。"墨子和晏婴的批评透露出的信息是,儒是个专门从事礼仪方面工作的职业,靠将礼仪繁琐化吃饭。司马迁也对儒有一番评价。"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这一说法也透露出儒从事的工作包括传诵经典,行礼仪。这样,儒家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只注重有形的文化。其实墨子、晏婴、司马迁的看法都失之片面。他们没有看到,儒家讲求的有形文化的背后,更隐含着无形的文化。班固《汉书》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故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班固讲的好,"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其实,对于高层次的儒家来说,经典只是儒家使用的器物,仁义的精神才是其所务求;尊尧舜文武是为了尊崇"道"。墨子、晏婴、司马迁所批评的只注重礼仪、典籍等有形的文化,可能说的是儒家早期尚不成熟时的表现,也是后来是一些"辟儒"-对儒家精神不求甚解的低层次的儒之所为。
笔者认为,孔子年轻时可能比较注重有形文化,所以三十多岁时,孔子遭到晏婴的批判。但后来其侧重点开始转向无形,笔者分析,这一转变应当与老子的影响有关。司马迁《史记》记载了孔子(或许是33-34岁)见老子的事迹:"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让孔子不要只关注前人的有形-"人与骨",而应关注前人的无形-"其言"。老子所说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很可能都与孔子追求的有形文化相关。孔子对老子的印象最深之处也是无形。他所感受到的老子不是鸟,不是鱼,不是兽,而是无以网捕,无以钩钓,无以瞄射的无形的龙。受老子的影响,孔子逐渐从以往关注表层的伦常转向深究伦常背后的精神。荀子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鲁哀公问孔子,儿子绝对服从父亲能否就是"孝"?臣子绝对顺从君主能否就是"贞"?问了多次,孔子都不回答。"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孔子出门向子贡提问他为何不回答鲁哀公。子贡说这就是"孝"、"贞",用不着回答。孔子对子贡的解释很不满意。孔子的解释是:"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孝"是子顺从父亲,"贞"是臣顺服君,怎样才算做"孝"、"贞",不能光看表面顺从否,更要深层次地看是为什么顺服。为了正义,即使儿子与父亲争、臣子与君主争,不能说不"孝"不"贞"。荀子记载:"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哀公曰:'寡人问舜冠于子,何以不言也?'"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舜戴什么样的帽子,多次问而孔子不回答。鲁哀公问孔子为什么不回答。"孔子曰:'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其政好生而恶杀焉。是以凤在列树,麟在郊野,乌鹊之巢可俯而窥也。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即古代圣王只要有帽子和围脖就可以了,生活很简朴。可是他们施政讲求仁爱,连动物都感到幸福。你身为国君不问古代圣王的仁爱之政,只问戴什么帽子,对这种无聊的问题我不愿回答。荀子记载的这些问答反映出孔子晚年对君臣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由表层的礼仪转向强调无形的思想和情感。
《中庸》第十六章载:"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鬼神"是一种形容,表示最伟大的精神。最伟大的精神更是无形的。这种精神到处飘浮流动,弥漫于四周。其实就是文化场。孔子形容他使用了老子形容"道"的字眼-"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这种精神不能直接感觉到,却对人有着很大的感染力。
有人说道家反对道德,根据是《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第十九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笔者则以为,从文化场的角度来看,老子并不反对道德,只是想要真正的道德。"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就是文化场。文化场被破坏了,能够有真正的仁义吗?只能是假的。所以老子又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孔子为什么对鲁哀公所说的"孝"、"贞"不感兴趣?因为文化场被破坏了,君主是为个人私利而讲"孝"、"贞"。汉代公孙弘向汉武帝对策时说:"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心"是精神,"气"精神交流而产生的气氛。公孙弘所关注的就是文化场,他希望汉武帝别只看到有形的文化,还要注意无形的文化场的打造。
三 法自然
儒家接触到了道家的"法自然"思想。这首先表现在处事上。"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孔子去东周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对他的教诲内容之一是君子顺时而行,得时则奔行,不得时则像沙漠中的蓬草一样随风飘遇而植。这段话透露的信息之一是顺随自然。孔子后来说自己:"我无可无不可"孟子也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这些应该是与孔子受到老子"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的教诲有关。
荀子讲臣如何事君说:"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拂。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善,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即事奉德才兼备的君主,只需服从,无需劝谏;事奉中等能力和道德的君主只需劝谏,不要讨好奉承;但事奉昏暴的君主,就应帮助他弥补过失而不要强行纠正。被混乱的时代所逼迫挟制,被暴君统治的国家所困厄,又改变不了现实,只好采用顺毛驴的方式,突出他的优点、宣扬他善的方面、回避他的缺点、隐瞒他的失败处,说他的长处,不提他的短处。对于不同的君主如何因应,荀子主张随顺自然。好的君主皈顺其领导,中等君主主动辅佐,坏的君主不助其恶,尽量诱导出其善的方面,同时也防止其伤害自己。荀子的"臣道"就是因顺所面对的君主之自然。特别是对恶的君主,荀子的观点有些类似于庄子。庄子有一个故事表达了如何对待恶君:"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颜阖将要做卫灵公的太子的老师,但这个太子天性刻薄。若不用规矩教诲他,他就危害国家;若用规矩教诲他,他就危害我这个师傅。这位太子善知他人之过却不善知己过。颜阖向蘧伯玉请教办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蘧伯玉的意思是,把握住自己。小心戒备他,谨慎对待他。外表亲近他但不与之同流,内心柔和但不外露,不使对方误认为示媚。在方式方法上,他像婴儿那样天真,你就像婴儿那样天真;他做事没有规范,你就做事没有规范;他做事无拘无束,你也做事无拘无束。总之,既不违反原则,又能够保全自己。
关于治国安邦之道的根据所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家的法自然就是以万物为法。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在于他们不发命令,因任万物之自然。庄子在《应帝王》中借"无名人"之口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即顺随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夹杂私心己意。在《渔父》里借"客"(渔翁)的口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即真性是出于自然,而自然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圣人效法自然,珍视本真,不拘泥于世俗。
受道家影响,儒家也认为,古代先圣的思想就是取法于自然形成的。《易传·系辞上》载:"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即圣人发现天下存在幽深难见的道理,就把它比拟成具体的形态容貌,象征特定事物适宜的意义,所以称为象;圣人发现天下万物具有运动不息的情状,就观察其中的会合变通,以利于履行典法礼仪,并在卦爻下撰系文辞来判定事物变动的吉凶,所以称为爻。《易传·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古时候伏牺氏治理天下,他抬头观察天上的表像,俯身观察大地的形状,观察飞禽走兽身上的纹理,以及适宜存在于地上的种种事物,从近处援取人的一身作象征,从远处援取各类物形作象征,于是才创作了八卦,用来贯通神奇光明的德性,用来类归天下万物的情态。
荀子用天道自然无为批判神学迷信应该说也是受了道家的影响。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老子特别爱用"常"字来表达自己哲学的高层次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1章)"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16章)"常"就是稳定不变,越是普遍性的规律越是稳定不变。老子 "道"的稳定不变性就是"常",荀子的"常"与老子的"含义相同。"荀子还讲了天道自然无为:"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即天地有大的美好却不言语,四季有彰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却不说话。"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即万物活死或生,或方或圆,新陈代谢,变化无穷。没有谁知道他的本根。万物普遍存在着,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四方上下虽然巨大,但没有脱离万物而独存;毫毛虽小,万物也要依凭他为形体;天下事物没有不浮沉变化的,不会总是原样。阴阳四时的运行,各有其序。朦胧若存若亡,生机无形神迷莫测,万物得其养而不知。荀子的天道自然无为虽然不像庄子那样消极,但无疑得到了庄子思想的滋养。
儒家的取法自然与道家的取法自然仍有很大不同。道家的取法自然是顺应自然而不人为地做作,所谓无为就是不在自然的性质和规律之外另有作为。儒家的取法自然则是深刻地领会自然,主动地学习自然中与人类相通的道理。《中庸》载:"仲尼......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孔子敬法自然:上顺应天时的变化,下因袭水文地理。孔子的政治法则如同大地,无所不能承载,如同天,无所不能覆盖,如同四季,依次循环,如同日月,交替照耀。儒家从自然中发现了胸怀、境界、品性,这些内容就是儒家所要取法的自然。